1. 要有強烈的語境意識,每個詞語、每句話的意義都應在語境中分析理解。例如:
(11)還是從火車上說起吧!大約在我四歲多的時候,我做過火車。當時帶我坐車的人,是我的舅舅,叫張全斌。
這是短文《我可能是天津人》(侯寶林)的前三句,該短文只有一段,兩個話題。第一個話題是侯寶林回憶四歲多第一次坐火車的經(jīng)歷,根據(jù)那段經(jīng)歷,他估計自己“可能是從天津來的”。第二個話題是他指對父母存在有模糊不清的印象。他們的姓和籍貫他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和乳名。
理解了語境。我們來看看第一句的三種譯文。
Let's begin with the train.
Let's start from the train.
I'll begin from the time when I was on the train.
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與原文“貌似”,但卻不合邏輯。此段并不是回憶火車,而是回憶小時候第一次坐火車的經(jīng)歷,作者在當時感到特別新鮮,感到溫暖,因而印象極深。再則,原文是作者個人的自述,并不是與他人的對話,是個零指稱句,其邏輯主語是“我”,而不是“我們”。所以第一句應該譯為: Let me begin with my trip on the train.
2. 要有強烈的文化意識,仔細斟酌詞語的文化蘊涵意義。請見下例:
(12)我現(xiàn)在對我原來的父母還有個模糊不清的印象……關于我個人的歷史情況,我就知道這一些,再多一點都記不起來了。
侯寶林是由養(yǎng)父母哺養(yǎng)成人的。“原來的父母”自然指他的“親生父母”,只能譯為 my parents,而不能譯為 my original parents 或 my former parents,“關于我個人的歷史情況”一句,是該段的最后一句,鑒于該段只是兒是的回憶,“歷史情況”不能譯為 historical information 或 my personal history,而譯為 this is what I know about my childhood and beyond that I do not remember much else 。
在我國的風景名勝中,塔是一種常見的景觀。它們不僅形式、顏色、風格各異,承載的文化蘊義也不完全相同。杭州的六合塔和西安的大雁塔是佛塔,分別譯為 Six Harmonies Pagoda 和 Great Wild Goose Pagoda。但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是藏式佛塔,即拉美塔,就不應譯成 pagoda,而應譯為White Dago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