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瓊斯作為法官被派往印度,晚上他以自學(xué)梵語打發(fā)時間。一般人肯定會認為他的行為既奇怪,又不實用,因為梵語是一種被廢棄的語言,將近幾個世紀沒有人使用了。梵語之所以能流傳下來,在很大程度歸功于那些誦讀梵文經(jīng)典《吠陀經(jīng)》并把它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僧侶們,即便他們并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這些經(jīng)文代表了印歐語言中最古老的書寫形式。
瓊斯注意到了梵語和歐洲幾種語言之間驚人的相似點,比如梵語中的bhurja就是英語中的birch;梵語中的國王raja和拉丁語中的國王rex很相近;梵語中的10(dasa)很像拉丁語中的10(decem)。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顯然,這些語言之間有著歷史淵源。瓊斯又研究了其他幾種語言,并發(fā)現(xiàn)了更多相似之處。
在加爾各答舉行的亞洲學(xué)會(Asiatick Society)上,瓊斯發(fā)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演講,他提出,很多古代語言應(yīng)該來自同一母語,比如梵語、希臘語、拉丁語、哥特語、凱爾特語和波斯語。這是一個大膽的假設(shè),因為當(dāng)時的歷史文獻中沒有資料支持這個理論。但他的這個論斷激起了歐洲各地學(xué)者的極大興趣。在瓊斯提出自己的觀點之后,這些語言的母語便被命名為印歐語。
19世紀有很多人開始致力于尋找這些語言的母語,其中有很多著名學(xué)者,比如弗里德里希·馮·施萊格爾(Friedrich von Schlegel)、雅各布·格林(Jacob Grimm,他是一位童話作家,但他最鐘情的還是語言學(xué))、弗朗茲·波普(Franz Bopp)。但做出最大突破的還是一些業(yè)余研究者,亨利·羅林森(Henry Rawlinson)就是其中一位,原本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位官員的他,幾乎單槍匹馬地破譯了古波斯語。沒多久,名叫邁克爾·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的英國建筑師破解了曾經(jīng)難倒了幾代學(xué)者,以復(fù)雜難懂著稱的古代米諾斯人的線形文字B(Linear B)。
如果我們知道這些業(yè)余學(xué)者們能夠破譯那些艱深的古代語言靠的僅僅只是幾個古代色雷斯語詞,就會深感他們的成就多么令人贊嘆。古代色雷斯語曾經(jīng)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說這種語言的人遍布各地。直到中世紀,人們還在使用這種語言,而存留至今的色雷斯語卻只有25個單詞。最讓人覺得可惜的是,古代希臘和羅馬人從沒有想過去研究其他國家的語言。曾經(jīng)對羅馬的繁榮做出重要貢獻的伊特魯里亞語(Etruscan)逐漸消亡,而羅馬人甚至放任這種消亡,結(jié)果我們就只能眼巴巴地瞪著猶如天書的伊特魯里亞文毫無辦法。
同時我們也無法理解印歐文了,原因很簡單,它們已經(jīng)不存在了。我們所知道的,或者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關(guān)于這種語言的一切都基于推測,這種推測源自我們所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代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再通過這種聯(lián)系追溯到一種假想中的母語——原始印歐語,也許這種語言就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關(guān)于這種語言我們找不到任何有記載的歷史資料,這一點倒也不出人意料,畢竟它的歷史太久遠了。使用原始印歐語最早的人類生活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流傳下來的印歐語系中的各種語言,在很多與原始親緣關(guān)系有關(guān)的詞匯上都有相似之處,比如爸爸媽媽;眼睛、腳、心臟和耳朵等身體器官名稱;山羊和牛等動物名稱;雪、雷和火等自然環(huán)境名稱。從這些詞匯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這些人當(dāng)時所處的環(huán)境。他們對于雪和寒冷的表述完全一樣,這就說明當(dāng)時的氣候顯然不是熱帶氣候,同時對海的表達也并沒有共同的詞匯。那些到達海邊的部落對海的不同叫法,說明了他們也許都是從內(nèi)陸遷徙而來的。
在這些語言中,共有的詞匯有oak(橡樹)、beech(山毛櫸)、birch(樺樹)、willow(柳樹)、bear(熊)、wolf(狼)、deer(鹿)、rabbit(兔子)、sheep(綿羊)、goat(山羊)、pig(豬)和dog(狗),但他們并沒有一個相似的詞來稱呼馬(horse)或者窗戶(window)。通過相應(yīng)的動植物研究,語言學(xué)家們認為這些語言起源于以下幾個地區(qū):俄羅斯大草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中歐、多瑙河谷和小亞細亞。實際上,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這些使用印歐語的部落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開始向歐洲大陸和亞洲擴展。這種遷移的規(guī)??赡懿⒉淮?,只是循序漸近,以尋找新的牧場和獵物。在之后的1000年中,他們散布到世界各地,甚至中國。20世紀初,探險家們在古絲綢之路上,即現(xiàn)在中國的新疆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卷以兩種相似卻不為人知的語言寫成的佛經(jīng),這不禁令人稱奇。他們把這種語言稱為吐火羅語(Tocharian),顯然也屬于印歐語系,從這兩種語言中3(tre和trai)的表達可以看出其相關(guān)性。
幾個世紀之后,原始印歐語分裂成為幾種不同的語言:凱爾特語、日耳曼語、希臘語、印度伊朗語、斯拉夫語、色雷斯-伊利里亞語等。這些語言又再細分成各種新語言,比如瑞典語、法羅語(Faeroese)、波斯語、亞美尼亞語、印地語和葡萄牙語等。一個說蓋爾語的蘇格蘭高地人和一個說僧伽羅語的斯里蘭卡人所使用的語言有著相同的起源,想到這一點豈不激動?希臘人和羅馬人如果得知他們的語言其實都源自同一個原始人一定會目瞪口呆。僅在歐洲就存在數(shù)百種語言,而最近才有的兩種語言——阿爾巴尼亞語和亞美尼亞語,也被認定屬于印歐語系。
在所有印歐語系的語言中,立陶宛語是衍變最小的,據(jù)說立陶宛人甚至能理解梵語中的某些簡單詞匯。與其他同屬印歐語系中的語言相比,立陶宛語保留了原始印歐語中最多的曲折變化。
英語屬于日耳曼語族,后者逐漸分裂為三大語支:北日耳曼語,包括斯堪的納維亞語;西日耳曼語,以英語、德語和荷蘭語為主,包括弗里斯蘭語(Frisian)、佛蘭芒語(Flemish)及其他相關(guān)方言;東日耳曼語,包括勃艮第語、哥特語和汪達爾語(Vandalic),但這三種語言最后都無一幸存。其他歐洲語言也相繼消失,其中就有康沃爾語(Cornish)、馬恩(Manx)、高盧語(Gaulish)、呂底亞語(Lydian)、奧斯坎語(Oscan)、翁布里亞語(Umbrian)和曾經(jīng)在歐洲占主要地位的兩種語言:凱爾特語和拉丁語。
不過我必須趕緊補充一句,其實凱爾特語還沒有完全消失,因為在歐洲還有50萬人說凱爾特語,但這些人廣泛分布于歐洲各地,其影響已經(jīng)微不足道。在凱爾特語最輝煌的時期,也就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歐洲大陸絕大部分地區(qū)使用的都是凱爾特語,從貝爾格萊德、巴黎到鄧迪,幾乎都是凱爾特部落所在地。但就是從那時起,凱爾特語的影響力日漸式微,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凱爾特人只保留一些松散的部落,沒有形成力量強大的國家,因此很容易就被分散繼而被征服。即使是現(xiàn)在,凱爾特語的各個語支之間也無法相互理解,在蘇格蘭講凱爾特語的人就聽不懂距蘇格蘭一百多英里以外的南部威爾士人講的凱爾特語。
如今大部分凱爾特語的使用者散布于歐洲的最西邊——荒涼的赫布里底群島;蘇格蘭的沿海地區(qū);愛爾蘭的戈爾韋、梅奧、凱里和多尼哥、威爾士的邊遠地區(qū)和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島。即使是在這些地方,說凱爾特語的人也正在減少。本世紀初,布雷頓角島上的新斯科舍省還有10萬人說凱爾特語,大部分人是從蘇格蘭高地被趕到這里來的,但現(xiàn)在凱爾特語已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相反,古拉丁語卻進化得越來越好,衍化成了羅曼語族(Romance Languages)。甚至可以說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以及其他數(shù)10種小語種或方言,比如普羅旺斯語和加泰羅尼亞語)都是古拉丁語的現(xiàn)代版本。如果要確定拉丁語是在什么時候被停用轉(zhuǎn)而化身成上述各種語言的,公元813年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在那一年,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下令他統(tǒng)治下的帝國內(nèi)所有的布道必須以平民的羅曼語(lingua romana rustica)進行,而不得使用貴族的拉丁語(lingua latina)。當(dāng)然,對于語言你不可能就這樣劃一條分界線,讓線的這邊是拉丁語,線的那邊是意大利語或者法語。所以直到13世紀,詩人但丁還以為自己所說的佛羅倫薩語就是拉丁語了。其實,就現(xiàn)代意大利語和古代拉丁語之間的相似性我們還是可以進行一番長篇大論的。
這里所說的羅曼語可不是西塞羅那種優(yōu)雅、字斟句酌式的語言,而是市井小民們所使用的粗俗俚語,即通俗的拉丁語。書面拉丁語中的“馬”叫equus,但老百姓口中的“馬”卻叫caballus,這也就是法語中cheval的來源;西班牙語中的“馬”也叫caballo,意大利語中的“馬”則叫cavallo。同理,書面語中的“頭”是caput(這就是為什么英語中會有capital和per capita),但俗語中的“頭”卻是testa,即一種壺的名稱,這樣我們就有了法語中的la tête和意大利語中的la testa,盡管意大利人也使用il capo。
古典拉丁語中的“貓”是feles(英語“貓科的”feline一詞的來歷),但在拉丁語俚語中“貓”是cattus。英語中的“薪水”一詞就來自拉丁語俚語salarium,即salt money,鹽錢的意思,因為羅馬士兵的俸餉常用來買鹽,這是他們對俸餉的一種諧稱。古典拉丁語中的pugna(英語中pugnacious是“好斗的”一詞的起源)被俗語中的battualia(英語“戰(zhàn)爭”battle一詞的來歷)代替,而意指“城市”的古典拉丁語urbs(因此英語中會用urban這個詞來表示城市)被villa(法語中的“城市”一詞是ville,但在英語中的villa則代表鄉(xiāng)間別墅)代替。
在其他地區(qū)的人使用通俗拉丁語的過程中,其語法也逐漸被簡化。古典拉丁語中每個詞的詞尾都具有語法功能:說話者通過變換一個詞的詞尾來表達不同的意思。以house這個詞為例,他們通過變換house的詞尾來表達in the house(進入房子里)或to the house(到房子前)的意思。但后來人們覺得保持house這個詞不變,而在這個詞前面加上不同的介詞來表示不同的方位更簡單。這就意味著變換詞尾的語法現(xiàn)象從此消失,不久之后英語中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變化。
羅馬尼亞人常常宣稱自己的語言最接近古代拉丁語,但據(jù)語言學(xué)家馬里奧·斐(Mario Pei)的研究,如果你想了解古代拉丁語的發(fā)音,就應(yīng)該去聽聽拉古多利語(Lugudorese),這是撒丁島中部所流傳的一種意大利方言,保留了1500年前古代拉丁語的很多特征。
很多學(xué)者認為古代拉丁語幾乎沒有人說,它只是一種書面用語和學(xué)術(shù)用語。當(dāng)然,我們所找到的古代人所使用的日常書面語,比如龐貝城墻上的文字,也表明了古代拉丁語實際上在羅馬帝國衰亡之前就早已消失。我們也將發(fā)現(xiàn),正是這一歷史性的事件——羅馬帝國的滅亡,催生出了新的語言: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