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與其他語言的區(qū)別還在于它的靈活性。英語的語序尤其靈活,而且英語中的主動和被動語態(tài)可以隨意轉(zhuǎn)換。我們可以說“我踢了那只狗”(I kicked the dog),我們也可以說“那只狗讓我踢了一腳”(The dog was kicked by me)。這樣的轉(zhuǎn)換在其他一些語言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同樣,德國人只能說ich singe,法國人只能說je chante,而英國人可以說I sing(我唱歌)、I do sing(我確實會唱歌)和 I am singing(我正在唱歌)。
英語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同一個詞既可以是名詞又可以是動詞,這類詞在英語中不勝枚舉。比如:drink(喝)、fight(戰(zhàn)斗/打仗)、fire(火災(zāi)/起火)、sleep(睡眠/睡覺)、run(跑步/奔跑)、fund(資金/資助)、look(眼神/看)、act(行為/行動)、view(視角/觀看)、ape(猿猴/模仿)、silence(沉默/使安靜)、worship(膜拜/崇拜)、copy(復(fù)印件/復(fù)印)、blame(責(zé)備/責(zé)怪)、comfort(舒適/安慰)、reach(可及之處/觸到)、like(喜好/喜歡)、dislike(厭惡/討厭)等。其他的語言偶爾也會有豐富的用法,比如德語中的auf意為on、in、upon、at、toward、for、to和upward,不過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英語的多樣性導(dǎo)致了語法規(guī)則的繁多。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語是英語的人也很難自信地宣稱自己能夠說清楚補語(complement)和謂語(predicate)之間的區(qū)別,或是完整不定式(full infinitive)和原形不定式(bare infinitive)的區(qū)別。這其中的原因是英語的語法是仿照拉丁語的。在17世紀(jì),拉丁語被視為世界上最純正、最優(yōu)美的語言。
話雖如此,拉丁語畢竟是另一種語言。把一種語言的語法強加到另一種語言上就好比穿著溜冰鞋打棒球,怪誕無比。在I am swimming(我在游泳)這句話中,swimming是現(xiàn)在分詞;而在Swimming is good for you(游泳對你有好處)這句話中,swimming是動名詞。可是,這兩個“游泳”其實完全一樣。
英語還有一個優(yōu)勢(不過這一點頗具爭議),單詞的拼寫和發(fā)音相對簡單。雖然英語當(dāng)中也不乏不合常規(guī)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很少有成串的輔音和誦經(jīng)一般的語調(diào)變化,這使英語比其他語言更加容易上口。比如中國廣東話中的“是”的發(fā)音是hea(嗨),如果不小心聲調(diào)走偏,就會變成“女性的陰部”,這之間可能引發(fā)的混亂就只有靠讀者去想象了。
在其他的語言中,拼寫是很大的難題。比如威爾士語的啤酒是cwrw,這在英語中無論如何也見不到。不過,和愛爾蘭蓋爾語相比,威爾士語的奇特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蓋爾語的拼寫和發(fā)音不同得讓人覺得,這種語言的設(shè)計者們只有分工沒有協(xié)作,他們各自閉門造車,最后也沒能解決一些深層的語義問題。蓋爾語的geimhreadh是冬天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語的讀音習(xí)慣去拼讀這個詞,那么和蓋爾語標(biāo)準(zhǔn)的讀音一定大相徑庭。這樣的例子在蓋爾語中很多,相形之下,威爾士人把cwrw讀成koo-roo,看起來還是很能讓人理解的。
所有的語言在發(fā)音上都存在固化的偏見現(xiàn)象。比如一般說英語的人看到tchst、sthm、 tchph這樣的字母組合肯定會認(rèn)為這些組合沒辦法讀出來。不過,看看下面的單詞:matchstick(火柴)、asthma(哮喘)、catchphrase(標(biāo)語),這些詞中就包含了我們以為無法讀出的組合。無論是在發(fā)音,還是在語言的其他方面,人們在分析評價時都難免加上自己的偏見。你從不會聽人說:“是啊,我們的語言確實落后,表達(dá)不方便,真想好好琢磨一下,使我們的語言更加優(yōu)美。”
我們在評判其他語言時總和我們評判他國文化時持有大致相同的態(tài)度,即心懷輕視。在日語中,“外國人”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外國人的頭發(fā)有臭味;在捷克語中,一個匈牙利人是“一粒丘疹”;德國人則把法國人稱為“蟑螂”;而法國人把西班牙人稱為“虱子”。英語中有不告而別(take French leave)一說,意大利人和挪威人則說“像英國人那樣分手”(departing like an Englishman),德國人說“像荷蘭人一樣跑掉”(running like a Dutchman)。意大利人把梅毒稱為法國人的疾病,而法國人和意大利人都把欺詐行為說成美國式欺詐。比利時的出租車司機把小費給得少的人稱為“英國佬”。法語中“來自伯明翰”表示“悶得要死”。
英語中還有“酒后之勇”(Dutch courage,荷蘭人的勇氣)、“避孕套”(French letters,法國的信)和“讓車在外面淋雨”(Mexican carwash,墨西哥式洗車),等類似的詞。20世紀(jì)末,很多俏皮話都和愛爾蘭有關(guān)。比如,愛爾蘭升職(Irish promotion)是降職的意思;愛爾蘭美女(An Irish beauty)就是黑眼睛的姑娘。
即使是語言研究權(quán)威,要舉出類似上面這樣的實例也不太容易。很多關(guān)于英語的書,大多暗示英語無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羅伯特·伯奇菲爾德寫道:“以英語寫成的各種文體在傳遞智慧和娛樂方面做出的貢獻(xiàn)是舉世無雙的。”我當(dāng)然愿意同意羅伯特的高論,只是,如果他是俄羅斯人、德國人或者中國人,他還會不會對英語這么大加頌揚呢?其實,根本就無法衡量一種語言的水平高低。
英語在一些小地方的確比其他語言更有優(yōu)勢。首先,英語中的代詞,基本來說,沒有詞形變化。如果是德語,“你”這個詞有7種變式:du、dich、dir、Sie、Ihnen、ihr和euch,這對溝通交流真是一個不小的麻煩!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和詩人霍夫曼交往了25年,彼此相互欣賞,但是他們互相稱呼的時候也只是用客套疏遠(yuǎn)的Sie(您)。而英語當(dāng)中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只要簡單地說you就可以。
在其他語言中,如何表達(dá)人們之間的熟悉程度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韓國人在稱呼他人時,要在動詞的6個詞尾中選擇一個來匹配對方的身份。日本人為了在言談中體現(xiàn)對方的身份也要在繁多的語言規(guī)則中選擇合適的表達(dá)方式。即使是說謝謝,日本人也要慎重地決定是僅僅說一個最基本的“謝謝”(arigato),還是要說得更客氣,比如“您剛才所做或者所說真是莫大的善舉”(makotoni go shinsetsu de gozaimasu)。
最重要的是,英語的單詞不分性別,這真省了不少麻煩。任何一個曾經(jīng)痛苦地背過詞的陽性(le plume)和陰性(la plume)的人,都會同意名詞的陰陽性差別真是無聊至極、毫無意義。單憑這一點,學(xué)英語的人就是幸運兒。
英語中不僅不分性別,常常連冠詞也都免了。在英語中,我們說:“It's time to go to bed.”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但是,在大多數(shù)歐洲語言中,你必須說:“It's the time to go to the bed.”在這句話中冠詞是不可以省略的。英語中有很多簡練的語句,比如生命是短暫的(Life is short)、天地之間(between heaven and earth)和上班(go to work)等。這些語句在其他很多語言中都需要再添加冠詞。
英語還有一個值得贊揚的優(yōu)點就是相對比較簡練。德語中許多單詞都很拗口,比如Wirtschaftstreuhandgesellschaft(商業(yè)信托公司)、Bundesbahnangestelltenwitwe(聯(lián)邦鐵路局員工的寡婦)和Kriegsgefangenanentschädigungsgesetz(一條有關(guān)戰(zhàn)敗賠償?shù)姆桑?。荷蘭公司的名稱可長達(dá)40個字母或者更長,比如Douwe Egberts Koninlijke Tabaksfabriek-Koffiebranderijen-Theehandal Naamloze Vennootschap。幸好,英語名稱常常偏愛簡短的表述,比如:IBM、Laser和NATO。
不過,在學(xué)術(shù)界和政界,英語用詞則有冗余趨勢,滿目術(shù)語。在1977年美國召開的社會學(xué)會議上,愛(love)被說成“一種認(rèn)知的情感狀態(tài),具有入侵、執(zhí)著幻想的特點,與用情對象感受到的情感相互作用”(the cognitive-affective state characterized by intrusive and obsessive fantasizing concerning reciprocity of amorant feelings by the object of the amorance)。這就是行話——鏟子絕不叫鏟子,而是手工鏟土工具。不得不說這是對現(xiàn)代英語的一大詛咒。
可能英語最具特色的一點,且不論好壞,就是其隱含的復(fù)雜性。英語常常不能只看表面。比如what這個詞,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使用頻率極高,但是要跟外國人解釋什么是what卻是有困難的。《牛津英語大詞典》里洋洋灑灑5頁,用了15000個詞,才說明白了什么是what。
母語為英語的人,很少會停下來想想英語是多么復(fù)雜和缺乏邏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數(shù)不清的單詞和短語,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這些單詞在語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所指代的是什么。比如:hem在hem and haw(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中到底是什么意思?shrift在short shrift(執(zhí)行死刑前的短暫懺悔時間)中是什么意思?fell在 one fell swoop(一記重?fù)簦┲惺鞘裁匆馑???dāng)你覺得不堪重壓(overwhelmed),你無法承受的(over)重壓(whelm)在哪?它到底看起來像什么?還有,我們可以說overwhelmed和underwhelmed(壓力不夠),為什么不能說semiwhelmed(壓力和承受力相當(dāng)?shù)臓顟B(tài)),或者只是說whelmed(有壓力)?我們在讀colonel時,就好像這個詞有個“r”似的,另外,英語中的數(shù)字4為什么是four,但是40卻是forty,u哪兒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