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pping boy這個說法來自十六世紀的英國。當時的傳統(tǒng)是在宮廷里專門設一名whipping boy, 當小王子任性行為不檢點,不得不處罰他的時候,這個whipping boy就得代替王子挨鞭打。
隨著英國皇室日漸開明,whipping boy早已不存在了,但是這個歷史遺跡卻留在英語中。它用來比喻什么呢?我們來看個例子吧。這段話是關于一名年青的空軍上尉。他在軍內(nèi)的一宗丑聞案中遭到了不公正的指控。
例句:He claims he was the whipping boy in the air base scandal. Well, it's probably true. He was only a captain and he had to obey the colonel's orders. I think the colonel is the real guilty party.
這個空軍上尉聲稱自己在空軍基地丑聞中只是個替罪羊,那可能真是這樣。他只是個上尉,必須服從上校的命令。所以說話的人認為真正有罪的是上校。
從這段話可見whipping boy這個習慣用語被用來比喻任何為他人擔當罪責、代人受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