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語音訓練,提高聽辨能力
學習一門語言,首先要掌握好它的發(fā)音,扎實的語音知識是聽力的基礎,只有自己的發(fā)音準確才能更好地聽懂他人的話。如果自身的發(fā)音都不準了,會把單詞聽錯或根本就聽不懂。而且,由于總總原因,不少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語音訓練,雖然記住了數(shù)千個或上萬個單詞和大量的語法知識,可以順利地閱讀書面文章,但聽不懂單詞量只有1500個的慢速英語廣播,再加上受到母語的影響,地區(qū)教育水平的限制,很多學生在初學就沒有很好地掌握正確的發(fā)音,這些都會直接影響聽力理解的正確性。因此,大一新生在入學后不要太焦慮于無法完全聽懂老師的授課,而要花一定的課余時間,從音標入手,掌握好連讀、略音等技巧,為聽力掃除攔路虎。
1.注意漢語拼音中沒有的發(fā)音和元音的發(fā)音
首先要特別注意英語中有而漢語拼音中沒有的音標,最典型的是[θ] [e] [f] [v]。[θ]音很難發(fā)音,要想發(fā)好這個音,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拿一面小鏡子,看著自己的口型,發(fā)音時,把舌頭伸出來,伸到兩齒之間,而且保持住這個位置,再送氣發(fā)音。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舌頭,那么發(fā)音就是正確的。反之,若看不到舌頭,那么你一定是把[θ]發(fā)成了[s]音,這是錯的。而[e] 所要求的發(fā)音口型和[θ]完全一致,只是它是一個濁音,發(fā)音時聲帶要震動,這就更增加了發(fā)音時保持舌尖在上下齒之間的難度。[f] 和[v]這兩個音要求上齒要咬下唇,單詞five[faiv]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上齒要兩次咬下唇。
英語有48個音標,其中有20個元音和28個輔音。發(fā)好元音對于英語的學習尤為關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像[ai], [ei], [au]這些雙元音一定要發(fā)飽滿,像[i], [e], [u]這些短元音要求急促有力。
2.注意英語的連讀和略音
英語連讀廣泛存在,如果不注重連讀,很可能就無法跟上說話者的語速,造成聽不懂,無法進行正常交流。例如:look at中,look 中k的音標[k]和后一個單詞前面的a 發(fā)的音[.]就連讀發(fā)成[k.]。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再比如說put it up, put的t發(fā)的音[t]和it 中 i 發(fā)的 [i]就連讀了,而it 中的t發(fā)的音[t]和up中u 發(fā)的[.]又會連讀在一起。有些句子出現(xiàn)略音現(xiàn)象,因此,許多學生常常聽不清否定的形式而導致聽力理解的錯誤。爆破音相鄰時,前面的那個音只做口型,失去爆破,馬上轉入后面的輔音,這也是學生聽不清的原因。I can’t do it.中[t]在[s]前失去爆破,容易聽成I cando it音。再舉一個例子:I want to do it.這個句子中,由于want的“t”和to的“t”連在了一起,所以前一個“t”就弱化了,只是做個口型就直接過渡到了to。
英文中有一個諺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就是說只有多練習才會讓你的英語完美起來。如果你的語音正確的話,那么你的practice就確實是讓你的英語標準起來;但如果你的發(fā)音不正確的話,那么你只是在不斷的鞏固你的錯誤。
二、側重精聽,逐步加重泛聽
大一的新生看著大三、大四的學長清晨總是拿著收音機在收聽VOA或BBC,也學起了樣,結果聽了半個多小時,問聽懂了多少時,常常都是一臉茫然。對于大一的新生,這樣一學期下來,聽力也不會有多大的提高,反而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聽力理解的效率取決于語言輸入中有多少信息被聽者所接收。“而理解信息的輸入量和聽者以往所接收的信息的質與量密切相關。接收信息的質來自精聽的過程,量來自泛聽的練習。”(欒曉蕾,2005)光有量,沒有質的保障,再多的量也是無數(shù)個零。因此,大一新生應先側重于精聽。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精聽呢?首先,可以買一些略高于自己聽力水平,單詞又不太多的聽力材料。
做聽力前,先過單詞關;接著看題后聽音做題。
如果能聽一兩遍后順利做完題,就核對答案檢查正確與否。這個部分最多給自己四遍聽音的機會,因為四遍后如果仍無法聽懂,聽再多遍都很難有效果,不懂處通常情況下還是不懂。核對答案后,最多再聽兩遍,看是否能明白錯誤原因。最后一步就是看了聽力難點后把聽力材料一句一句聽寫下來。
聽力難點:
雖然精聽費時較多,但對大一學生卻是最行之有效提高聽力的方法。就像我們提過的,有些學生雖然記住了數(shù)千個或上萬個單詞和大量的語法知識,可以順利的閱讀書面文章,但聽不懂單詞量只有1500個的慢速英語廣播。我們應該像對本族語那樣去“認知”單詞。“認知”一個單詞意味著能夠“識別其書面和口頭形式,隨時回憶起來,與適當?shù)氖挛锘蚋拍盥?lián)系起來,以適當?shù)恼Z法形式來使用,正確地發(fā)音、拼寫、搭配使用,意識到其內涵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等”(Wallace,1982:27,轉引自王艷,2001)。學生掌握的絕大多數(shù)單詞都是通過讀和寫有意識地學會的,卻不是在交流中習得的,當我們聽音時,大腦中依賴視覺識記的單詞沒有在大腦中建立相應的聽覺形象,這樣就很難聽懂,對學生來說只有少量新單詞的聽力材料了。這就要求學生進行精聽,讓更多的視覺單詞通過一遍遍精聽的方式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聽覺形象。我們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電話中,電影里, 和中國人用英語交流,和外國人用英語交流等)都能聽懂How are you? 這句話,就是它一遍遍地在我們頭腦中建立了聽覺形象。當然,精聽和泛聽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注重精聽,不注重泛聽,就達不到訓練的量,沒有一定的熟練程度,就難以進行實際的交際,學的英語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使用價值。只注重泛聽,不注重精聽,就會養(yǎng)成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的毛病。因此,對于大一新生來說,先以精聽為主,先聽懂,不能盲目地去追求“量”和速度,要保證效率,通過不斷的精聽積累,逐步增加泛聽在聽力練習中的比重。
三、擴大知識面,注重英語閱讀
提高聽力,并不是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于聽力材料的練習上,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對于聽力提升,文化背景知識同樣重要,而對背景知識的掌握,主要來源于廣泛的閱讀。對聽力材料的背景了解的越多,聽起來當然就更容易些,也更能注意到聽力材料的細節(jié)問題。所以說,閱讀量的多少以及閱讀能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聽力水平的高低。另外,在閱讀中都無法讀懂的句子,在聽力中就更不可能聽懂了。比如一篇介紹每過某電話網的文章里有這么一句,“It provides 800 telephone service”。由于文章的作者是地道的歐美人士,熟知西方的風俗習慣和各種文化、歷史背景,就沒有必要把他們認為是人人皆知的背景知識交待清楚,而這種隱含在這句話中的背景知識,對于我們不熟悉西方社會和文化的人來說,就會錯誤的翻譯為“該電話網提供800個電話服務。”要知道,在美國,人人皆知打不收費的長途電話時要加撥800這三個數(shù)字。所以,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該網提供800不收費電話服務。”
“聽”是交際中的核心活動,是獲取信息、實現(xiàn)語言交際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學生來說,提高聽力能力是他們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單靠課堂上的英語聽力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生多在課后下功夫。自主學習時間里進行聽力練習,先要過好語音關;具備一定的語音知識后,先多采用精聽的形式,然后根據(jù)精聽提高的進度,逐步加強泛聽的比重;在加強聽力練習的同時,要擴大知識面,注重英語閱讀,多了解英美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