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詞匯積累方式有背誦相關詞匯書籍,學習大量寫作模板,還有總結或是直接從書上獲得??贾黝}詞匯。這些方法主要有兩種弊病。要么所需準備的詞匯量太大,在短短兩三個月內(nèi)要掌握幾千個甚至上萬的新詞匯,估計只有極個別的具有超強記憶力和極大意志力的人才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事實上大部分考生都不可能完成,即使在短期內(nèi)真的記了很多詞匯的人也大都是看著有印象,真到寫作仍然覺得詞窮。第二種情況是只背模板,并熟練掌握有限模板的靈活應用。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考生在當前最暢銷的寫作書上所積累的模板往往在考場上也會被很多考生廣泛使用。那么即使模板本身整理的語言相當精煉,由于有太多的人使用,也往往淪落為常見詞條。這就與詞匯6分要求”less common vocabulary”產(chǎn)生了背離。所以當前盛行的這兩種積累詞匯的方法都效果不佳。
那么究竟該怎樣高效積累寫作詞匯呢?這得從官方公布的寫作評分描述入手。寫作評分有專門的詞匯項目。就詞匯量而言,官方并未明確劃定數(shù)量上的差別。只是以描述的方式提及:能基本溝通的詞匯量為5分;能適當使用不太常見的詞匯,偶有錯誤為6分;能夠使用不太常見的詞條并注意用詞的靈活性和精確性,呈現(xiàn)了自身的語言風格方可得7分。而就錯誤而言,三個分數(shù)段都允許出錯,雖然理論上應為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遞增,但也并未以量的方式來劃分。但在錯誤級別上有明確描述性的界限:錯誤造成溝通困難的5分;雖有錯但基本能使讀者理解為6分;出現(xiàn)選詞上的失誤為7分。所有這些評分描述都提示我們應另辟蹊徑來高效積累詞匯。此外,在邏輯項的評分描述中,也涉及了詞匯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銜接手段”(cohesive Device)的多樣性。也就是熟練掌握連詞,連接短語,代詞,副詞和替代等多種詞的銜接。而這類詞可以使論證混為一體??梢赃@么說,正真優(yōu)秀的文章不是辭藻的堆砌,而是通過各種詞條的有效銜接,使文章呈現(xiàn)渾然一體的感覺。簡單的說:不是炫耀詞匯而是有效利用詞匯。而這一點,目前絕大部分的范文書都沒有做到。事實上,當我們發(fā)現(xiàn)一篇文章看似詞匯非常華麗而讀完之后仍未找出所闡述的道理,這樣的文章詞匯是難以進入7分以上的高分段詞匯的。所以我們平時在學習時,絕對不是單個的詞匯和短語的識別或練習,而應以段落為單位,注重整體句群的關聯(lián)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