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二任總統(tǒng)約翰·亞當斯曾經這么評價美國獨立戰(zhàn)爭:“我們的獨立革命歷史將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整個事件的實質是富蘭克林先生帶電權杖向地面重重一擊,華盛頓將軍就跳了出來。那位富蘭克林先生用他的權杖給華盛頓充了電,然后這兩個人就搞出了所有的政策、談判、立法和戰(zhàn)爭。”
亞當斯是美國的開國元勛,華盛頓就任總統(tǒng)期間,他擔任副總統(tǒng)職務。他同時也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我們不必把他評價獨立戰(zhàn)爭的話當真,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富蘭克林和華盛頓對于美國歷史的作用。
富蘭克林(1706~1790)是一個仰望星空的人,而華盛頓則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理論和實踐完美結
富蘭克林在各行各業(yè)都取得了成功,他沒有顯赫的出身,父親是一個工人,富蘭克林憑借自己的努力、對宗教的虔誠和堅持不斷的學習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他從不貪圖富貴,活到老學到老,所以他是美國“清教主義”的杰出典范。
富蘭克林的父親是一個漆匠,生有17個子女,富蘭克林是第15個。能夠養(yǎng)活17個孩子的父親不容易,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富蘭克林很早就失學了。12歲的時候,到印刷廠當學徒,用省吃儉用的錢購買書籍,孜孜不倦地學習。在印刷廠工作的一個好處是,富蘭克林可以接觸大量的書籍,他像個書蟲一樣饑渴地啃著這些書籍。
他的閱讀興趣很廣泛,這段時間奠定了他廣泛的知識基礎,為后來的寫作、經商、從政、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名與利,這對富蘭克林來說一點沒錯。
24歲的時候,富蘭克林已經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yè)家,在文化和出版這一塊做得水起風生。商業(yè)成功之后,富蘭克林獲得更多從政的機會,后來當上了費城郵政局局長,此后,他又當上議員,屢次以殖民地代表的身份和英國談判。
關于富蘭克林,有一件事情最能反映他的性格。
大家知道,避雷針就是富蘭克林發(fā)明的,不過他為這個發(fā)明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雷電是怎么回事,信奉宗教的人認為雷電是上帝對人的懲罰,富蘭克林雖然也是一個清教徒,但是對于這種說法卻嗤之以鼻。
富蘭克林認為閃電不過是一種電火花,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富蘭克林決定做一個實驗。如果富蘭克林生活在現代,這個實驗就很好做,不必作出那么大的犧牲,直接在摩天大廈上安一個導體就行了。富蘭克林最開始是想在教堂上裝一根避雷針,后來發(fā)現教堂不夠高,實驗很不理想。
聰明的富蘭克林決定將鑰匙裝在風箏上面,和兒子威廉一起把閃電引到風箏上,實驗成功了,但富蘭克林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威廉。當時,他痛不欲生,孩子是因為他而死的。
可是過了幾天后,富蘭克林像個沒事人一樣,重新按部就班地生活,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一個朋友看到后很吃驚,問他:“威廉剛剛去世,還是因你而去世,你真想得開!”
富蘭克林很經典地回答道:“當威廉去世的時候,我確實很悲痛,但是人死不能復生,我不能沉淪其中,我的悲傷能換回威廉的生命?我相信威廉一定希望我快樂地活著。”
富蘭克林的這種性格在美國很有代表性:相信上帝,但又活得現實;對不幸和無奈表示同情,但天性樂觀,更注重生活美好與快樂的一面。
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富蘭克林參加了第二屆大陸會議和《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富蘭克林遠涉重洋,尋求法國對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支援。美國獨立后,他又積極參與憲法制定工作,富蘭克林的一生貫穿美國的奠基時期,可以說,在每一個重要的關頭,富蘭克林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