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 學英語,練聽力,上聽力課堂! 注冊 登錄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內容

英語學習:例談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對比活動

所屬教程:英語學習方法

瀏覽:

2021年08月10日

手機版
掃描二維碼方便學習和分享

摘 要: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設計和運用包括對照、比較在內的對比活動,有助于連貫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的心智活動,達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本文基于同“題”異文、同“主”異文、同文異譯三類對比閱讀教學活動案例,探討如何通過閱讀教學中的對比活動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對比;對比教學;思維品質

前言

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屬性,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梢?,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之一。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葛炳芳等,2019)。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僅關注對文本信息的表層理解,過于注重語言點教學,缺乏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分析和評價。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不能領悟語篇背后的寓意,更不能產生新觀點、新見解,學生思維參與度低,思維難以發(fā)散,思維品質難以得到發(fā)展(吳昭和,2017)。而對比閱讀是批判性閱讀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是一種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提高閱讀能力的英語閱讀教學方法(石蘊玉,2016)。但是,諸多教師在使用對比教學時依舊停留于文本信息的獲取與比對,并沒有將關注點放在讓學生思考、提煉與生成新認知上,難以促進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擬通過分析思維品質與對比、對比閱讀的內涵,結合三類對比閱讀教學活動案例,探討如何通過閱讀教學中的對比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與對比、對比閱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學生應達到的思維品質發(fā)展目標是: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

對比,指的是兩種事物相對比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5)。它是集對照與比較于一體的活動。比較是人類認識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許余龍,1992)。通過比較可以確定研究對象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

對比閱讀是一種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提高閱讀能力的閱讀教學方法。對比閱讀就是把兩種或多種文章(或句子、語段)對照著閱讀,通過辨析其異同,發(fā)現其共性和個性特征,以加深認識和理解的閱讀方法(謝建萍、陳群,2015)。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活動,對比閱讀不僅可以增加課堂上英語語言的輸入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對文本深層次分析和理解的目的(石蘊玉,2016)。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對比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分析文本內外聯系,判斷作者觀點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下面,筆者依據閱讀文本的不同類別,例舉三種對比閱讀教學活動。

對比閱讀教學活動案例

1.同“題”異文類對比閱讀

同“題”異文類對比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選擇話題相同、內容不同的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的活動。

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11 Section B 2b的閱讀材料Helens and Jims Diary Entries,以“a school trip”為話題,呈現了Helen和Jim的旅行經歷:他們的出行方式、目的地、活動經歷都相同,但最終感受卻截然不同。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獲取、梳理旅行各項信息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對比兩文描述語言的活動,再讓學生對信息的邏輯關系加以分析、推理,對作者的情感、性格等進行合理的評價,促進學生邏輯性、批判性等方面的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兩篇日記話題、內容相同,語言表達各異,屬典型的同“題”異文。本課由浙江省慶元縣第三中學的曾華蘭老師和浙江省景寧縣城北中學的劉慧娟老師共同執(zhí)教,具體的對比閱讀活動設計如下:

教學活動1:梳理與比較

Read Helens and Jims diary entries and fill in the tables (見表1和表2 ) .

[活動意圖]

比較是確定研究對象之間差異點和共同點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學生在閱讀Helen和Jim各自的日記后,借助表格,扣住experiences / activities和feelings / thoughts兩個維度,明晰兩位主人公旅行中相同或相似的活動和經歷,體會“同中求異”之“同”,又初步領會不同主人公“感受”的不同,體會“同中求異”之“異”。通過此活動,學生可以梳理、概括、整合文本信息,尋找信息間的關聯,同時進行一定的概括和總結,為后續(xù)在對比活動中進行更加合理的比較、分析、推斷和歸納作好鋪墊,為提升分析、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打好基礎。

教學活動2:分析與判斷

Read and debate.

完成閱讀比較后,教師讓學生根據兩個表格,依托已獲取和梳理的信息,尋找文本中有價值的關鍵點,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Did Helen and Jim go on the same trip? List as much supporting information as possible.”,進一步分析Helen和Jim在日記中所傳遞信息的“同”與“異”,充分對比文本信息,并由此進行分析和推理,作出評判。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小辯論。

正方支持信息可匯總如圖1。反方支持信息可匯總如圖2。

辯論之后,教師追問學生:“Are the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 and cons supporting information? What are they?”,引導學生關注并分析、歸納兩方支持信息的區(qū)別:the dates、 the museum、the train、the robots、the guide、the gift shop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屬于 facts,而fast、slow、interesting、boring、cheap、expensive均為主觀想法,屬于opinions。

[活動意圖]

通過事實信息與觀點信息的對比,讓學生體悟到由事實信息支持的結論要比由觀點信息支持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學生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自然容易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提升分析、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

教學活動3:對比與分析

基于上面的閱讀辯論,教師讓學生完成表格(見表3)并進一步對比、分析Helen和Jim日記文本背后的信息。

在學生完成表3后,教師追問三個鏈式問題:

(1)Why did Helen and Jim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same trip?(Jim was not interested in robots, so he didnt like the trip. Maybe Helen was interested in robots. /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and hobbies. So Helen and Jim ha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same trip.)

(2)What do you think of Helen / Jim according to her / his diary?

(3)Whose diary do you like better?

[活動意圖]

追問1不僅要求學生直接從文章中找到一些相關信息,還需要他們從多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思考、討論,建構自己的觀點,形成自我認識。追尋對比閱讀中“異”為何因,體現了閱讀中質疑、對比、分析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對比語篇傳遞的信息,體會不同作者表達的不同態(tài)度,激活了自身已有認知,加深了對語篇的理解,其思維也由低階向高階發(fā)展。

追問2和3要求學生通過對比兩則日記的語言特點得出結論。經過討論,學生總結出造成不同感受的多個可能原因,比如兩位作者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學生將已有圖式與兩個文本自然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的圖式,提升了自身質疑、對比、分析、推理以及評價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得以發(fā)展。有效的設問和追問能促使學生不再停留在信息接受的層面上,而從語篇整體出發(fā),通過對比兩位作者的旅游經歷和感受,挖掘信息間的邏輯關系,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感受語篇的整體性和邏輯性,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同“主”異文類對比閱讀

同“主”異文類對比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比較常見,是一種選擇主題相同、內容不同的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的活動。

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5 Section B 2b是關于“Mickey Mouse”的閱讀文章,八年級下冊Unit 6 Section A 3a是關于“Monkey King”的閱讀文章。這兩篇文章皆為說明文,主題都與虛擬的人物形象相關,但具體內容和行文方式各異。兩篇文章描述維度皆為“facts”“popularity”,但前者還從“achievements”方面,后者則又從“abilities”方面作了描述。Mickey Mouse是美國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而Monkey King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之一。另外,這兩個人物雖然都永不言棄,但Mickey Mouse展示了樂觀、堅持的“美國夢”精神,Monkey King則展示了勇于追求正義和團結一致的中國精神,這也映射出中西文化的異同。兩篇文章有許多異同點,開展對比閱讀有助于達成深層次文本理解和文化理解,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性、批判性思維能力。本課例由浙江省龍泉市順風實驗學校的潘麗娟老師執(zhí)教,針對兩個文本的對比閱讀活動設計如下:

教學活動1:閱讀有關“Mickey Mouse”的文章,完成表4。

教學活動2:閱讀有關“Monkey King”的文章,完成表5。

[活動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并根據表格維度梳理文章信息,完成學習理解活動,提升閱讀的邏輯性體驗,為下一步深度對比作鋪墊。

教學活動3:小組活動,對比、分析Mickey Mouse和Monkey King的異同點(見表6)。

[活動意圖]

學生從文章對人物的描述入手,對照、比較獲取的信息,結合自己的體悟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體會中西文化異同,提升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3.同文異譯類對比閱讀

同文異譯類對比閱讀是指針對同一個中文文本的幾個不同英譯版本進行對比閱讀的活動,屬于對比閱讀教學中一種比較特殊的類型。

《課標》指出,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在達成這樣的文化意識目標的過程中,學生進行分析、比較、對照等活動,也能提高他們邏輯性、批判性等方面的思維能力和水平。初中階段組織學生對同一詩詞的不同英譯版本進行對比欣賞,探究不同譯者在遣詞譯句、結構布局、押韻對仗等方面表現出的特點并進行對照、比較、總結、歸納、分析和評價,對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有積極作用。下面以許淵沖和Witter Bynner對柳宗元《江雪》一詩的英譯版本為例,說明如何通過詩歌對比欣賞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本課例由浙江省麗水市實驗學校的楊妙老師執(zhí)教,具體的對比閱讀活動設計如下:

教學活動1: 閱讀與欣賞1

Read and appreciate the poem River Snow.

River Snow

Witter Bynner 譯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文殊,1989)

讓學生朗讀并欣賞River Snow,理解詩歌大意,激活學生有關《江雪》的背景知識。

[活動意圖]

學生基于自己對原詩《江雪》的深入理解,在將英譯詩和原詩相匹配后,能即時激活并調動已有圖式,通過對中文及英文詩句的逐一對照比較,初步理解英文詩句的意思,包括對生詞cloak出現語境的理解。在對照比較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關鍵詞的相互關聯性,進行合理配對,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活動2:思考、討論與分享

What impress you most when you read the poem River Snow?

學生思考后進行小組討論,在班上分享Bynner的英譯詩中讓他們印象深刻的點,如全詩無動詞、突出靜態(tài)的寒江獨釣圖等。

[活動意圖]

通過對比《江雪》與Bynner英譯詩的語言特點,基于語言表達的意境對比,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碰撞,他們對詩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欣賞角度也變得更加多樣。同時,對英譯詩句的特點進行對比、分析和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性。此外,在討論、傾聽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生互賞互學,有利于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教學活動3:閱讀與欣賞2

Read and appreciate the poem Snow on the River.

Snow on the River

許淵沖 譯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olitar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a lonely boat. (許淵沖,2007)

學生誦讀并欣賞許淵沖的英譯詩,體會譯文及語言的特點。

[活動意圖]

基于原有圖式與理解,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自然會將Snow on the River與《江雪》在語言、用詞、意境等方面進行多維比較與對照,分析flight、sight和afloat、boat的押韻,學習solitary、afloat等生詞,為后續(xù)的對比活動作好鋪墊。

教學活動4:對比與分析

教師簡要介紹兩位譯者背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從語言表現、文化體悟和情感體驗三個方面對比許淵沖和Bynner的英譯詩,圍繞問題“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tter?”,進行思考、討論和分享,完成表7。小組總結后,在班上分享最終結果。

[活動意圖]

Witter Bynner是美國著名詩人,而許淵沖是我國榮獲“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的著名翻譯家。兩位作者文化背景不同,對中、英文化的體悟不同,翻譯的作品必然有許多不同之處。學生對兩個譯作的表現手法、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進行比較、概括、分析和評價,在思考、討論和分享過程中,通過英譯詩與原詩《江雪》的對比及兩首英譯詩間的對比,逐步從三個方面對零散的感知與體驗進行分類、梳理與歸納,形成自我認識,充分地推動邏輯性、批判性思維的提升。

教學活動5:誦讀、對比與分析

學生誦讀許淵沖在1984年、1988年和2007年完成的三首英譯版《江雪》,從選詞用詞、音韻對仗、內容表達三個方面進行對比。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Fishing on river cold with snow. (許淵沖,1984)

1988年,許淵沖對譯文最后一行作了局部修改。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許淵沖,1988)

2007年,許淵沖兩次改進譯文最后兩行,并把題目修改為“Snow on the River”。

Snow on the River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olitar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許淵沖,2007)

小組討論,分析、歸納和體悟詩歌翻譯的“三美原則” (形美、音美、意美)(見表8)。

[活動意圖]

“三美原則”是許淵沖提出的翻譯本體論?!叭馈敝校饷雷钪匾?,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說翻譯是美的創(chuàng)造,所以神似勝于形似,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齊備(許淵沖,1982)。從“fishing”到“fishing snow”,從“a traw-cloakd man”到“a solitary fisherman”,從 “river cold with snow”到“river clad in snow”再到“l(fā)onely boat”,學生在對比過程中,對譯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在分析、歸納、體悟“三美原則”之后,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譯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并體會到許淵沖在翻譯中對“三美原則”的不斷實踐以及對美永無止境的追求。

對比教學活動設計注意點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對比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在設計、實施對比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合理、適度

教師應根據閱讀文本的具體特點思考是否需要設計和開展對比活動。對比活動要符合閱讀文本的特點,對比的角度要合理、深淺要適度,否則對比活動就會變成“空中樓閣”,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

2.邏輯、連貫

對比不是一項孤立的教學活動,它還連貫了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心智活動。閱讀中的對比活動應該建立在信息獲取、文本理解等活動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依照思維邏輯,通過對照、比較等活動,將理解、應用等相對簡單的心智活動自然地連貫到分析、評價之中,甚至是讓學生結合自身原有認知進行再創(chuàng)造。

3.多維、多樣

對比的角度可以是多維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體裁的閱讀文本設計包含敘述方法、說明順序、論證手法在內的對比活動,針對不同題材的閱讀文本設計“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等多樣的對比活動。通過對比與分析,引導學生多維度地總結、歸納文本的異同點,調動自有圖式,結合文本內容,探尋不同文本背后的“異”或“同”,形成新認知,提升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能力。

結語

在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主動地、恰當地設計和運用對比活動,使活動內容實現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進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列舉的是相對比較典型的三類閱讀教學對比活動,希望教師據此理解對比活動對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正向作用。同文內不同文段的對比閱讀、同文內不同描述對象的對比閱讀等相對普通的對比活動也可以采用類似的處理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照、比較等的閱讀教學活動,實現分析、評價、批判等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Hartmann, R. 1980. Contrastive Textology[M]. Heidelberg: Julius Groos Verlag.

葛炳芳, 等. 2019. 英語閱讀課堂教學閱讀素養(yǎng)與綜合視野[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石蘊玉. 2016. 對比閱讀在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J]. 教學月刊, (12): 18—21

文殊. 1989. 詩詞英譯選[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吳昭和. 2017. 聚焦思維品質的高中英語閱讀LIC教學模式探究[J]. 中小學外語教學, (40): 36—39

謝建萍, 陳群. 2015. 對比閱讀教學之“三破三貴”[J]. 上海教育科研,(1): 93—95

許余龍. 1992. 對比語言學的定義與分類[J].外國語, (4): 12—17

許淵沖. 1982. 翻譯的藝術[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許淵沖. 1984. 唐詩一百五十首[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許淵沖. 1988. 唐詩三百首新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許淵沖. 2007. 唐詩三百首(中英文對照)[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5. 現代漢語詞典[Z]. 北京: 商務印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威峰,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英語教研員。

以上有關英語學習:例談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對比活動的內容,來自《英語學習》雜志。


用戶搜索

瘋狂英語 英語語法 新概念英語 走遍美國 四級聽力 英語音標 英語入門 發(fā)音 美語 四級 新東方 七年級 賴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長沙市東湖新寓英語學習交流群

網站推薦

英語翻譯英語應急口語8000句聽歌學英語英語學習方法

  • 頻道推薦
  • |
  • 全站推薦
  • 推薦下載
  • 網站推薦